台灣古道歷史

【臺灣古道歷史】早期原住民部落通道-古道

台灣最早的住民-原住民早期在台灣活動時,彼此部落之間或血緣關係互相探訪踏出來的路,部分成為了現在大家所叫的古道,以及現在的東西越嶺古道最早也是原住民所探索出來的,像是能高越嶺道,中橫公路,早期為泰雅族人所踏出,而往南部移動,八通關古道,南橫公路則是由布農族探索出的路線,以及大小鬼湖的越嶺道則是由魯凱族,日月潭附近一代的古道則是由鄒族所踩出,而後歷經日治與清朝時期,轉變成開山撫番的道路,到現今則成為台灣大眾週末的遊憩景點,大家口中的百岳或縱走行程。

▃▃▃▃▃▃▃▃▃▃▃▃▃▃▃▃▃

早期原住民部落通道摘要

彼此原住民部落之間移動或遷徙,或因為血緣關係互相探訪踏出來的路,而形成的古道。
北部 – 福巴越嶺古道, 司馬庫斯古道, 石鹿古道
中部 – 鳴鳳山古道, 能高越嶺古道, 郡大溪山道, 玉山山道
南部 – 關山越嶺古道, 鬼湖越嶺古道
▃▃▃▃▃▃▃▃▃▃▃▃▃▃▃▃▃

台灣北部古道


【福巴越嶺古道】 從台北烏來出發,經過信賢與福山後,到達觀山後,再到桃園復興區的巴陵。 這一條古道為烏來與巴陵地區間原住民往來貿易而踏出來的古道,據說最早為桃園巴陵西南方的泰雅族人(大嵙崁群),越過烏來山區遷移到烏來福山一帶,而兩區的人們透過福巴越嶺古道往來與交易,甚至到現在兩地的人還有姻親之間的關係,也證明古道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司馬庫斯古道】

位於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古道,總長 40公里,據說由最早一位名叫“司馬庫斯”的泰雅族人翻越大霸尖山往北到尖石鄉秀巒村這裏,走出一條宜蘭縣大同鄉棲蘭到秀巒村的古道,在民國84年產業道路完成開拓前,族人要對外採買都必須徒步走在司馬庫斯古道上才能對外聯絡,由於地處偏遠位於深山之中,又名為“黑色部落”,通車才漸漸有人知曉而變為有名。

而司馬庫斯古道裡,有著著名的神木群,許多珠台灣的檜木樹,以及鴛鴦湖和雪白山。而泰雅族部落所在的秀巒村,還有著弱鹼性碳溫泉為名的秀巒溫泉,在網路上的評論也相當多。

【石鹿古道】(霞喀羅古道)

早在日治時期之前,位於此地的泰雅族部落,松本/民生/石鹿 部落族人踏出了這條石鹿古道,要對外聯絡交通都必須通過這條路,橫跨現今的新竹五峰鄉清泉與新竹尖石鄉的養老村。諷刺的是,到了日治時代為了鎮壓當地原住民,日本人從此古道進攻並建立駐在所,遺留許多當時的駁坎與砲台遺跡。而受到壓迫的原住民被強制遷移到別處,讓原本的石鹿古道漸少人跡,直到登山旅遊風氣漸盛,當地優美的楓葉林與清泉溫泉風景區吸引遊客來訪,才變成了現在許多遊客來走的古道。

台灣中部古道

【苗栗 – 鳴鳳山古道】

早期賽夏族人在通行苗栗頭屋鄉與苗栗獅潭鄉時,所踏出的一條古道,而在1876年時客家人黃南球率領著族人來此地開墾,為了與外地往來貿易,並販售當地獅潭盛產的樟腦,以及運輸四方往來的茶葉布匹,決議修築當地的交通要道- 鳴鳳山古道,

現在2022年還可以清楚見到完整的鳴鳳山古道,而當初率眾前往的黃南球先生,因為擅於經商並眼光精準,開立樟腦伐木業,以及製糖廠運輸業都有涉足,是苗栗的一大傳奇人物,並在台灣通史中的貨殖列傳裡被列為台灣三大貨殖人物,雖然這造成當地的原住民被迫遷移,被強制離開原本的生活空間,在這樣的漢人大量移民的歷史洪流下,身為後人的我們,似乎也只能這樣記在心裡。


【能高越嶺古道】

早期橫越中央山脈的東西越嶺步道,是由泰雅族踏出,從南投塔羅灣溪上行,往廬山,屯原,天池,越過中央山脈2800公尺高的能高鞍部後,下木瓜溪到奇萊,銅門,最後到花蓮,在合歡山越嶺道尚未被開發之前,這一條路為橫跨這兩地相當重要的交通要道,而後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更加控制山區的原住民,於能高越嶺道上沿路設置駐在所,故於現在熱門登山路線能高安東軍上常見的駐在所“屯原、尾上、能高、東能高、坂邊”。

【郡大溪山道】

郡大溪山道為早期布農族“卓社”與“卡社”兩部落所開發踏出來的山道,郡大溪山道沿著濁水溪主線與支線延伸出來,往北可至霧社,往南可到丹大,無雙,觀高,望安,而在日治時間,同樣也是為鎮壓原住民而入侵此山道強迫布農族民遷移至低矮地區方便控制….。而時光移到台灣光復後,由於台灣政府欲開發此地林業,開發卓社/武界/郡大林道,現在已經變為相當方便的產業道路供旅客到達奧萬大與武界部落,而位於武界北邊附近的曲冰遺址,原本為布農族的活動區域,由中央研究院的考古學家發現了史前2300年的史前石器陶片,後續發現石板棺與石牆等遺跡,算是少見的台灣高山史前遺跡,並被列為三級古蹟,故現在遊客到訪此地會發現被圍籬圍著不讓人靠近破壞,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國家政府刻意不規劃整理疏於規劃。


【玉山山道】

玉山山道最早由鄒族與布農族所踏出,從阿里山出發越過自忠,塔塔加到玉山主峰附近再到北峰鞍部,下至荖濃溪源頭,到八通關越嶺道。而在日治時期,日人以玉山山道為基礎整修山道並建立登山客住宿的小屋-排雲山莊,當時又稱新高下駐在所。

台灣南部古道

【關山越嶺古道】

古道的名字緣由為為跨越關山嶺山而名,到現在已變身為南橫公路,殘存的古道剩下“中之關古道”,最早為布農族“巒社”和“郡社”部落率著族民從郡大溪翻山越嶺至台東新武,跨越了高雄與台東兩地形成關山越嶺古道。而這條原住民通道依然逃不出日人管理的控制,在1914年佐久間左馬太的管制原住民持有槍械的政策下,原住民在這條關山越嶺古道與日人開戰,而原住民完全不敵當時現代砲彈與槍械攻擊,逃至台東縣內,而日人為了要持續追緝與長期管理山區,更加在此關山越嶺道設置32個駐在所與砲台,而現今已變成了南橫公路,這條幾經輾轉,歷經戰事與備戰的山道,現在卻變成了各種遊客遊憩往來的產業道路。

【鬼湖越嶺古道】

鬼湖越嶺古道也有知本越嶺古道的別名,沿路有著神秘的大小鬼湖,為魯凱族人心中的聖湖,而這引起現代許多登山客想一賭他的神秘而造訪。最早這條越嶺道由“東魯凱”的魯凱族踏出,由台東大南社越過知本主山到西部屏東霧台鄉,形成的一條的古道。而在日據期間,也為監控魯凱族人而重整開闢成一條步道,從屏東三地門經霧台到小鬼湖,翻越知本主山來到大南溪,再往知本溫泉方向,而這條路線也變為要看小鬼湖的路線了。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連結◀
【臺灣古道歷史】清朝時期的古道
【臺灣古道歷史】日治時期的古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